系部动态

首页>系部动态>德法教研室组织观看“手拉手”专题备课会:聚焦中国精神

德法教研室组织观看“手拉手”专题备课会:聚焦中国精神

发布时间:2024-10-30 20:00阅读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相关要求,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根据教育部社科司统一部署,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承办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专题备课会于1030下午在线直播。《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重要任务。其中,“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这一章节内容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精神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价值。通过集体备课会这种形式,能够集思广益,整合优秀教学资源,为全国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思路、方法和素材,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思政部德法教研室积极组织承担《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老师在线观摩学习,此次备课会的主讲人有季雨亭、方宝华、龚伟等。

       季雨亭老师首先从中国精神的内涵入手,深入剖析了中国精神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她指出,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在阐述民族精神时,季老师列举了从古至今无数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等民族精神的典型事例,让抽象的民族精神变得鲜活而具体。在谈到时代精神时,季老师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在科技创新、社会改革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强调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方宝华老师则侧重于从中国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分析。他回顾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国精神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方老师指出,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是当时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到了近代,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如五四精神、长征精神等,这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战胜重重困难的精神支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内涵,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龚伟老师在备课会中重点分享了关于“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这一专题的教学方法。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中感受中国精神的存在。同时,龚老师还介绍了多种课堂教学手段,他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此次德法教研室组织观看的“手拉手”专题备课会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德法教研室将以此次备课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一是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内部的集体备课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二是要将备课会中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要积极关注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动态,及时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使《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总之,这次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承办的专题备课会意义深远,德法教研室组织的观摩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供稿:黄娟 审核:黄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