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省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丰收与否直接影响农民的收益,间接关乎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现在,进入小麦的播种季节,根据我省近年来小麦播种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提出几点合理的播种技术。
一、播前准备
(一)要重视耕地
多年以来,农民不重视土地耕翻,仅在农作物播种时,通过土地旋耕,种肥同播下去。久而久之,土壤的理化性能变劣,通透性变低,土壤板结非常严重,不利于小麦形成发达根系。应在小麦播种整地时深耕或者深松,深度达25cm-30cm。如果因为耕播机械不足仅能旋耕,也一定保证深度和质量。
(二)一定要足墒播种
足墒播种(不播欠墒麦,不播涝墒麦),可确保快速出苗,出壮苗,促全苗齐苗。对增加冬前有效分蘖,促进根系健康发育,增加小麦抗寒性,形成冬前壮苗有保证。
(三)科学配方施用基肥
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中的有益菌较少,有害菌落逐步增加,农作物的病害逐年增多、加重,农作物生产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近几年,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补充一定量的有机肥。在此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当前农民的施肥习惯(复合肥+尿素),在适宜播种量的情况下,基肥合理使用量为:每亩大田复合肥(N15%-P2O515%-KO215%)100斤+尿素20斤+硫酸锌2-3斤+硼酸1斤+硫酸锰2-3斤。除了氮磷钾三大元素,一定要重视微量元素肥的施用,做到配方施肥,满足小麦生长的需要。
(四)科学选用小麦品种
目前市场小麦品种非常多,在品种选择上要根据不同环境、气候、地力、茬口、生产等条件,合理选择适宜品种。淮北北部选用半冬性和弱冬性白粒品种,沿淮选用半冬性抗耐赤霉病、穗发芽品种,淮河以南或沿淮晚播稻茬(11月下旬播种)麦田可选春性红粒抗耐赤霉病、穗发芽品种。肥水条件好的高产田(亩产500kg以上)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中等及以下产量水平地块选用适应性广、对肥水适应力强、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粘壤土建议播种强筋角质麦,例如济麦22、存麦12、百农4199,中麦578、济麦44、西农529、烟农999等,沙质土壤使用皖西麦0638、周麦27、天民198等半角质小麦品种。
二、播种
(一)播期
适期播种是一项不需要投入的一项增产措施。
根据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特性和气候实际情况,淮北地区小麦适宜播期10月8日-20日,沿淮10月10日-25日,淮河以南10月20-11月10日。今年秋季降雨量适中,土壤墒情较好,在此日期范围内播种,利于种子齐苗和全苗。
(二)减少播种种子量
近年来由于旋耕,秸秆还田质量不好,春旱或秋旱自然灾害,广大农民不能科学施肥等因素导致种子播种质量不高或生长期间生长不良,广大农民仍坚守大播量(40斤/亩-60斤/亩)的播种习惯。这在雨量多的年份往往导致后期病虫草害严重,小麦群体过大,大面积倒伏,不利于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大播量播种是因为广大农民不了解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加之不科学施肥,造成大量的种肥浪费,还不利于优良群体的形成。按照现在的生产情况,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每亩播种量不应该超过20斤/亩-25斤/亩。10月25日以后推迟一天增加一斤种子,最多可用60斤左右。
(三)晒种、拌种
在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晒种的好处,几乎不晒种。小麦种子在播种前晒1-2个太阳,可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减少病害发生,出苗快,利于齐苗、全苗、壮苗群体的形成。
近几年来小麦的多种土传病害严重发生,如2017年春天的根腐、全蚀病,2018年的小麦茎基腐。而拌种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苗期病虫害的发生。用噻虫嗪拌种对防地下害虫、蚜虫、飞虱等,用苯醚甲环唑、胳菌腈拌种可有效防病。通过试验调查发现,拌种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要好于春季喷药防治。
(四)适法播种
小麦合理的播种深度为3—4厘米。这有利于小麦形成冬前壮苗,增加小麦的抗逆性。但当前小麦生产上普遍播种深度太深,不利于形成壮苗。选用播量、播深调控精准,镇压紧实的小麦播种机播种。旱茬行距20-23厘米,稻茬行距23-26厘米。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播种深度3—5厘米,不漏播、不重播。
(五)镇压
播后镇压可保一播全苗,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小麦抗寒抗逆性强。带镇压器的播种机要做到随播随压,不带镇压器的播种机播种后要用镇压器镇压。要保证镇压力度,确保镇压质量,做到土壤沉实,减少土壤透风失墒,保证麦种与土壤全面接触,促进麦苗生长,培育冬前壮苗,减少小麦冻害和小麦病害的传染,从而达到壮苗高产。
(六)冬前化学除草
冬前化学除草效果好,另外可省药、省工。时间一般在11月上中旬,适期播种的小麦约4—5叶期,杂草正值三叶期以前。在喷药时特别注意,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以防药害。但用水必须保证60斤/亩,以确保防效。不漏喷,不重喷。防治节节麦、雀麦、野燕麦时还必须注意气温,日平均低于5℃高于10℃都会造成小麦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