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条件/TeachingConditions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课程资料-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
1、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选用由吕爱枝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农业技术类专业“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作物遗传育种》为授课教材。该教材的系统性较强,又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沿性,符合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全书12章,绪论1章,遗传部分占3章,育种部分占8章。遗传部分的内容从过去的9章压缩为现在的3章,包括遗传的物质基础、作物育种的遗传基础、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育种部分内容包括育种目标和种质资源、引种选择育种、有性杂交育种、杂作物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与倍性育种、现代生物技术与作物育种、品种区域化鉴定、审定、保护和推广、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等内容。从内容上看,原教材《作物育种总论》所介绍的育种理论和方法,现用教材都涉及了,因为这些方法是当前作物育种中常用的方法,后者还增加了现代生物技术与作物育种等新知识、新技术。
2、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积极向学生推荐参考书和参考资料,以便学生的课外学习,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向学生推荐的主要参考书有:朱军主编,2002,遗传学, 农业出版社。刘祖洞编,2000,遗传学,杨业华主编,2000,普通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蔡旭主编,1998,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吴兆苏,1998,小麦育种学,农业出版社。潘家驹主编,1994,作物育种学总论,农业出版社。盖均镒主编,1997,作物育种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参考资料有:《中国农业科学》、《遗传学报》、《遗传》、《作物学报》、《种子》、《作物杂志》以及专业网络信息资料查询技巧等。
3、实训教材及教学效果:自编了实训指导补充教材,购置实训教学录象带,为提高实训课教学效果,进行了如下的改革探索与实践:增加实训课指导教师,由1人授课改为2人授课,加强课堂实训指导;对操作难度大的技术环节多作演示;设置综合性实训,如水稻杂交制种技术、玉米杂交制种技术、棉花杂交制种技术等实训环节;设置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花药培养诱导单倍体植株、品种纯度的田间检验等。
4、实训教学环境:近几年来,学院不断加大实训投入,本课程的实训项目除正常计划内的之外,每位学生都有校内田间综合训练田和学生暑期综合技能实训(在校外工学结合实训基地进行),由课程组教师组成考评组综合评定成绩,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大大提高,近3年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毕业生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有95%以上的学生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条件。
5、网络教学环境:随着学院的发展和课程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作物遗传育种电子教案和课件均可挂在校园网运行。